历史渊源

 黄龙戏的历史渊源极为久远。他的唱腔音乐源于我国独有的皮影艺术 。黄龙府皮影是辽金时期由冀东传入的,在清末(1889年)前后,就在长期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香调等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亲切的称之为“此地影”,并在一位名叫“老柳罐”的影班班主的创意下,产生了创新发展的艺术形态,即在皮影曲调、唱腔音乐、表演故事的基础上,突破影窗,改由人幕后操纵驴皮影人演出为行当演员直接上台演出的一种民间小戏(俗称“唱玩意儿”)。实际上,这种民间小戏,是一种本地化了的影调剧。

 1947年,农安解放以后,民间小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1959年,为加强对民间文化遗产、艺术精华的挖掘、保护和发展,农安县对全县民间小戏、太平鼓、萨满舞、民歌、说唱艺术、民间文学等进行了挖掘整理,进一步充实、丰富、改革和完善了民间小戏,并命名为黄龙戏,正式组建农安县黄龙戏剧团。

经典回眸

戏曲名家

  • 赵贵君_副本.jpg

    赵贵君

    赵贵君,男,1955年3月出生于农安县的一民间艺人家庭。八岁随父学艺(吹、拉、弹、唱),奔走于“江湖”之中。十四岁被军队召为文艺小兵,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从事黄龙戏的音乐创作。

  • 王福义_副本.jpg

    王福义

    王福义,男,1950年3月出生于农安县华家乡迟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当过教员。1978年开始专业剧本创作,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农安县文联副主席,黄龙府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创作戏曲剧本四十余部。

  • 马宗芹_副本.jpg

    马忠芹

    马忠芹,女,1954年4月出生于长春市一个工人家庭,1975年被农安县黄龙戏剧团招为演员,从此她走进了一个令她陌生而又喜欢的环境。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为黄龙戏剧团的骨干演员,在数十部重点剧目中担任主演。1990年,她在大型黄龙戏《魂系黄龙府》荣获表演一等奖。

  • 雷霆_副本.jpg

    雷霆

    雷霆,男,黄龙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二级演员,生前任农安县政协副主席,黄龙戏剧团副团长。主演过二百多个剧目,扮演过各种角色。是文化部首届“文华奖”获得者。

黄龙戏的历史时刻

  • 1959 闪亮登场

    1959年1月编演大型剧目《樊梨花》,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

  • 60年代 初出茅庐

    1960年4月,第一个大型黄龙戏实验剧目《樊梨花》顺利完成,《樊梨花》一剧是撷取皮影戏的一个片断编成,赵贵荣扮演主角樊梨花,并在吉林省宾馆礼堂向省、市领导汇演。3个月后,又编排了第二个剧目《珍珠串》,省广播电台对演出进行了实况直播。与此同时,农安县又开办了一个专门学习黄龙戏的艺术学校。1960年成立了农安县黄龙戏实验剧团。1962年该团建制撤消。从1960年建团到1962年,剧团共创编13个剧目,尤其是根据当时著名的同名电影改编的代表剧目《陈三两》,在长春市演出一个月,场场爆满,省广播电台再次向全省转播了演出实况。

  • 70年代 内外兼修

    “文化大革命中,因剧团改为文工团,剧种的建设受到影响。文革后逐渐恢复演出,并于1977年正式定名为黄龙戏剧团,1978年继续进行黄龙戏剧种建设。黄龙戏剧团除在农安县活动外,还曾先后到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大城市巡回演出,受到广泛的好评。1982年,剧团创造了现代戏剧《无事生非》,获得吉林省戏剧汇演一等奖,省电视台还进行了播放。1984年,黄龙戏大型现代剧目《风雨菱花》舞台美术在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设计展会上获荣誉奖,这是黄龙戏第一次走出国门。

  • 80年代 扬帆起航

    1985年,黄龙戏被载入《中国戏曲年鉴》,在我国戏剧史写上浓重的一笔。 辉煌期:1989年,黄龙戏在主奏乐件上进行了改革,黄龙琴诞生了。同时,由王福义创作的大型历史剧《魂系黄龙府》,登上了吉林省首届艺术节的舞台,囊括了本届艺术节的各项大奖,一举夺魁。并惊动了国内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全国各地云集黄龙府,在这里召开新兴剧种研讨会。中国剧协主席郭汉成说:“黄龙戏在剧种建设上确实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飞跃,黄龙戏在全国只有一家,它不仅是农安的、长春的、吉林的、更是我们民族的、国家的!”郭老为黄龙戏挥笔题词:“民族瑰宝”,给予极高赞誉。

  • 90年代 厚积薄发

    990年,经省文化厅推荐,文化部审批,《魂系黄龙府》奉调进京参加中国二届戏剧节,震惊了首都戏剧界。至此,黄龙戏名扬天下,誉满京华,它的名字被列入了《中国戏曲大词典》。 1991年,《魂系黄龙府》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特别奖”,同年剧中主演还获得文化部首届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曲第八届梅花奖。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郭汉成老先生,称黄龙戏为“民族瑰宝”。

  • 21世纪 百花齐放

    2005年8月由吉林省农安县黄龙戏剧团新排演的黄龙戏《兀术与鹰格》在长春隆重上演,让观众们再次领略了久违的黄龙戏的独特艺术魅力,引起了中国戏剧界的又一轮好评。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黄龙戏的表演、唱腔、曲白都有着对辽金历史、东北文化、民间戏曲等多方面的承载与演绎,与它丰富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相比,当前的研究其实还仅限于表面的感受点评,深入系统的研究尚未进行,而在黄龙戏现在这个前途未卜的力图复兴期,这种研究显得更为迫切

黄龙戏的现状 保护和传承发展

多年来,在中共农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安县文广新局、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为保护和传承好黄龙戏这一珍稀地方剧种,做了大量艰苦努力。2008年,黄龙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下,目前,黄龙戏的发展仍然举步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一方面,原有的艺术人才老化,骨干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后续人才短缺,青年演艺人才断档,造成了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二是艺术研究和传承不力问题严重,缺乏对黄龙戏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的系统挖掘、整理、研究和总结,一些传统艺术绝技濒临失传。

近年来,中共农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挖掘和弘扬黄龙府文化,抢救黄龙戏”的战略工程,并把抢救黄龙戏作为挖掘和弘扬黄龙府文化的重要柔性建设项目,纳入到农安县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黄龙戏的保护问题,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黄龙戏系吉林省保留的三个剧种之一。

目前,农安县政府投资7千多万元,修建的黄龙艺术剧院已竣工交付使用,给黄龙戏的传承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鼓舞下,黄龙戏一定排除万难,再创辉煌!